我和我的福高(代序)


骆志煌


2015年1月,我以新任校长的身份回到阔别了近30年的母校校园,担任母校福州高级中学的第15任校长,春去秋来日月如梭,忙忙碌碌的七年时光转瞬已往。2021年是福州高级中学1951年建校70年的大庆之年,也是福高校园前身鹤龄英华书院1881年在此始办教育140年的纪念之年,按惯例将举行校庆相关的各项庆典活动,在校友的建议和支持下,校友校志办整理了部分老教师和各届校友的一些文章,汇编成这本老师和校友们共同倡议命名的《我和我的福高》。编委会邀我以校友身份写稿,还要以校长身份为文集作序,本应欣欣然承应,但这一“校友 校长”的命题太重了,多次动念起稿却千绪涌动无可尽表,古人近乡情怯我还身沦其中。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延后了我们的庆典活动,也使这本文集获得更充分的组稿时间,文集成卷后我花了一个晚上通读了一遍,字节间不间断的感动让我共鸣,也不断有一些想应和与结构性补充的想法,于是抛开一切文外之隅诉所欲言,权忝代序吧。


(一)福高的70年和福高校园的140年


2021年的福高校庆,是“福州高级中学建校70周年暨鹤龄英华书院办学140周年”的庆典,之所以有两个恰好都逢1的年份纪念点,是因为这个校园承载了历代教职员工和历届学子的勤劳智慧和教学相长,积淀了文化传承的140年历程中的两个本届校庆的时间段:鹤龄英华书院的70年(1881-1951)和福州高级中学(工农速成中学)的70年(1951-2021)。

1.福高的140年校园。福高的校园坐落于闽江南岸的烟台山之巅,依山傍水的良好位置赋予福高绿植成荫和灵动生命,福建省环境保护厅和教育厅联合授予“省级绿色学校”称号。校园北邻仓前路上解放大桥(元代的万寿桥和江南桥)和三县洲大桥南端之间的亭下路口,南至槐荫里通麦园路,跨乐群路而成南北两个校区。南区是由教学楼(志远楼和奋进楼)、实验楼(求实楼)、生物地理园和积步园、思恩园等亭台水景构成的教学区,承担高中部三个年段的教室和实验室的功能;北校区的东部坐落在宋代名胜天宁寺(原天安小学校址)的故址上,主体建筑是办公楼(团结楼)、学生公寓(乐群公寓)和茉莉花文化园区;西部校区以鹤龄英华书院的原址为主体,建于二十世纪初的罗马式建筑鹤龄英华美志楼(smyth hall,也称施教室)和哥特式建筑鹤龄英华力礼堂与校友钟楼(nind-lacymemorial chapel and alumni clock tower),都被确认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建筑,与英华楼(育才楼)、鹤龄图书馆和田径运动场、排球馆等,为学生的文体活动提供了场馆;西北拾级而下的新校门和校前区广场于2022年初启用,为福高校园在闽江南岸仓前路打开通道。

2.校园的前身是创建于1881年的鹤龄英华书院。《仓山区志》记载:光绪七年(1881)美以美会在今仓山爱国路1号建立鹤龄英华书院,在建校中,得到商人张鹤龄的捐资。校舍建有“鹤龄楼”“美志楼”两座,为罗马旋门式建筑。民国16年(1927)在收回教育权运动中,改名为私立鹤龄英华中学;民国17年(1928)3月,在收回教育权运动中,教会学校——英华书院向福建省政府注册,改名为私立英华中学,聘请陈芝美为第一任华人校长;民国19年(1930)2月,高中部迁入望北台新建的校舍,这里成为英华初中部的校园。抗战时期,英华中学曾迁往内地,抗战胜利后回迁。

1951年7月31日,仓山区私立中学开始被政府接办,至1952年底结束,共接办英华中学等7所私立中学,经调整合并成立福州第二中学(后改为师大附中)等学校。8月23日,福建省文教厅下达通知,决定将前英华初中部校舍拨给工农速成中学使用,10月12日,仓山区内福州大学附设全市唯一的工农速成中学至此,这个校园经历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期的70个风风雨雨的岁月。

今天,我们纪念鹤龄英华书院办学70年,是因为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前辈用他们羸弱的书生臂膀,在中华民族的苦难岁月中苦苦支撑了这片并不宽阔的教育热土的伟大事业。

3.福高的前身福建省工农速成中学创办于1951年。新中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参考苏联经验,贯彻学校教育向工农大众开门的方针。1949年12月在京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工农速成中学便是为其“开辟无限光辉”的重要途径之一。会议闭幕时, 通过了《关于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的指示》《工农速成中学暂行实施办法》等决议,工农速成中学应运而生,兴办之初曾饱受赞扬, 被誉为“历史上未有的学校”,乃“空前大事”。

1951年8月,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文教厅令,福建省工农速成中学筹建办成立,10月10日,“福州工农速成中学附设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在福州市仓山区爱国路1号(现福高校园)礼堂隆重举行创校开学典礼,开学时全校有教职员工48人,学生347人。1956年2月,福建省教育厅通知“决定自本年2月10日起将你校正式划归我厅领导,并改名为‘福建省工农速成中学’”,我校划归福建省教育厅直接领导,同年7月,改名“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1958年3月,接福建省教育厅通知,我校由省教育厅直接领导改由福州市教育局领导,开始了福州高级中学市属学校的办学历程。

工农速成中学是为了适应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战争年代的战斗英雄、劳动模范等工农干部和工农青年的一种特殊培养,其性质属于普通教育的范围。战争年代的广大工农领导干部很少有接受系统教育的机会,科学文化水平很低。建国以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走上了国家经济建设领导岗位,工农速中办学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工农干部和工农青年的文化科学水平, 为国家培养各方面的建设骨干。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举,百废待兴,中国要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工业国,要实现经济迅速发展,就需要大量高技术的产业工人、技师、工程师、管理人员和各种各样的高级专门人才。党在建国初期的社会治理方面主要侧重选拔工农出身的干部,“根红苗正”是当时许多工作开展要求的前提条件。毛泽东主席在《论联合政府》中就曾提到:“今后人民的政府应该有计划地从广大人民中培养各类知识分子干部”,而当时的中国,从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还是很少,这种情况对新中国的建设是极其不利的,对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进到社会主义更是不利的。因此,为迎接即将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培养一批工农兵知识分子就被作为一项任务提了出来。1951年2月中央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工农速成中学暂行实施办法》规定:“工农速成中学的任务是招收参加革命或产业劳动一定时期优秀的工农干部及工人,施以中等文化程度的文化科学基本知识的教育,使其能升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培养为新中国的各种高级建设人才

福建省工农速成中学从1951年10月到1956年8月的办学期间,以《福州高级中学校志(1951-1991)》记载的5年6批次(1952年春秋季2批次)招生数的不完全统计,为我省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具有高中学历的工农干部1221人

在福高这个校园里的工农速成中学办学虽然只有不长的6年,但为以此为开端的福高办学70年的教育播下了社会责任、刻苦努力和团结友善的福高文化dna。工农速中的学生是新中国的见证人和建设者,是在建立新中国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立下过汗马功劳的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投身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弥漫着这个泛发新生命的老校园,为我们的福高文化开创和奠定了“社会责任教育”的优良传统;工农速成中学的精神也是一种拼搏精神,工农速中的学生知识基础差、学习任务重,但他们学习刻苦努力,顽强拼搏,严格要求自己,争分夺秒废寝忘食地学习,希望能早日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栋梁之材;工农速中的学生们在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克服学习困难中建立了深厚的同学之情,同学之间团结友善,亲如兄弟姐妹。从工农速成中学的老师和学长们的校园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福高团结友善、协同发展的校园“乐群”生态,“团结、求实、奋进”的校风和“志当存高远”的校训的精神缘由。

随着新中国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普通中小学的教育渐成规模,工农速中的生源结构的需求也逐年变化,工农速成中学完成了建国之初“速成”培养工农干部的历史使命。1955年7月,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工农速成中学停止招生的通知》,“停止招生后,各省、市可将现有的工农速成中学,视其具体情况,逐步转为普通中学”,一年后,“福建省福州工农速成中学”转型并改名“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1956年9月,招收福州高级中学首届高一新生6个班300人,1958年首届毕业生159人参加高考,成绩名列全省第四名本市第一名,大学录取率达93%,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占21%,1959年的福高第二届毕业生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重点大学的人数均居全市首位

已提任外校领导的林育老师应邀欣然为校庆题写的对联,修改后成为校史馆的门厅楹联;和我一样作为校友回到母校任教的张铭华和陈雯昕老师,分别以《师恩难忘》和《两枚校徽,属于我的福高印记》抒发了两代福高校友的情怀。

工农速中老学长吴明山、林建英和黄国栋的《母校情》《思绪万千,点滴青春回忆》和《忆速中》开篇,历届福高校友将追忆母校岁月、怀念老师和感怀同学的情怀,翩翩文字历历展开,直至几位2019年和2020年入学的在校学生的文章收篇,跨度65年。很巧的是前文有我的历史老师方宝璋对当年在福高任教的回忆,截稿之篇是我现在任教历史课的学生写的《润物无声,风化于成》,对这个一年后将毕业离开的校园依依情怀,对老师和同学还有我这个当校长的历史老师也有一些很尊重的小心调侃,这个校园里跨度70年的师生用他们深情的笔触,为这个校庆添续了温情和依恋

在校友们的回忆录中,记录了1956年以后福高经历过的几次短暂的改名。文革期间的1969年4月,学校被下放归福州贮木场管理,作为工厂办学校的试验,改校名为“福州贮木场工农中学”;文革后拨乱反正,于1978年7月恢复“福州高级中学”校名,同年成为福州市4所被确认定为福建省首批办好的16所省重点中学之一。从1963年确认为省重点中学,到1978年福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1996年实现福建省普通高中一级达标,2018年成为福建省首批示范高中建设学校……从工农速成中学到福州高级中学70年的办学岁月和校园感怀,尽数展现在这些不拘文体的历届校友的文章中。

2020年12月,福州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福州市教育局关于设立福州高级中学小学部和初中部有关事项的请示,要求福州市教育局抓紧做好学校组建的各项工作,高标准、高起点办好福州高级中学小学部和初中部。福高这个传统名校将迎来小学、初中和高中12年制办学的新格局。


(二)乐群志远,培养有文化气质和社会责任的福高人


我于2015年初就任福高第15任校长,校友的身份和三十多年的高中教育工作经历,使我对母校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的解读和感受,有着与其他校友和老师别样的理解。近年来参加了为期3年的教育部第12期全国优秀中学校长高级研究班学习,同时参加为期5年的福建省第二批名校长培养和考核认定的学习研修,核心任务都是提炼名校长的教育思想和办学主张,我终于2020年下半年完成对“乐群志远”办学思想的论述,在几次全国和省市级校长论坛和教学论坛上交流,体现核心观点的文章《乐群志远:培养学生的文化气质和社会责任感》也于2021年6月在《人民教育》上刊登发表了,我觉得也有必要借这个版面,让我以这个“校友 校长”的角色,向前辈和校友做个福高办学理念和七年校长实践的汇报。

“乐群志远”这个组合词,取词于福州高级中学的属地门牌“乐群路18号”和“志当存高远”的校训。以“乐群”和“志远”这两个源自福高地缘和文化传承的元素概念,在解读概念自身的教育涵义基础上,结合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办学特色,赋予其时代内涵,生成“乐群志远”这个源自学校文化传承,追求学校高品质发展的办学思想:我们在团结友善、协同发展的“乐群”教育生态下,以笃责任之“志”涵养师生的社会责任,以体育和艺术之“高雅”提升师生的生命高度,以知识素养和学术格局助长师生学习力而行事业之“远”,培养有文化气质和社会责任的福高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中华民族育才。

1.“乐群志远”办学思想的内涵和文化价值

(1)“乐群”——团结友善、协同发展的教育生态

《礼记•学记》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通常理解为与友朋相处无违失。“乐群”一词体现的特定教育文化价值,指向福高文化传统中的团结友善、协同发展的教育生态。

团结友善在任何一个集体和团队建设中都是首要元素,在校园体现出来的是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理解、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文化生态。福高的校风是“团结、求实、奋进”,3个元素分别指向福高校园的教育人文生态、学习生活和工作状态、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姿态,其中首要的校风元素“团结”所承载的师生间“团结友善、协同发展”的优良传统,是“乐群”理念体现在学校文化中的人文生态。

“协同发展”是福高“传承文化,务实创新,构筑师生协同发展的书香校园”办学理念的要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说文》对协同的释义是“协,众之同和也。同,合会也”。德国物理学家、协同学创始人哈肯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普遍存在有序、无序的现象,一定的条件下,有序和无序之间会相互转化。在一个系统内,若系统中各子系统(要素)能很好配合、协同,多种力量就能集聚成一个总力量,形成大大超越原各自功能总和的新功能

位于福州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核心的福高校园里,学校以教师和学生协同发展为逻辑基点构建“教师名优”和“学生优秀”的高品质学校建设路径,直接指向名优教师的培养体系和支撑优秀学生发展的育人体系上,落在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支撑的“乐群名师”培养机制和培养有文化气质和社会责任的福高学子上。

(2)“志远”——笃志立身、高雅致远的校本课程体系

我们选取校训“志当存高远”中的“志、高、远”三个概念,分别对应“笃志、高雅、行远”校本课程的模块,构建了“志远”校本课程体系。“笃志、高雅、行远”课程模块的内涵分别是:笃责任之“志”,涵养师生的社会责任;以体育和艺术一对翅膀的“高雅”教育,提升师生的生命高度;以知识素养和学术格局,助长学生升学力和教师科研力,行事业之“远”。三个维度的课程以培养有文化气质和社会责任的福高人为直接的育人目标。

课程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治校能力的核心指标。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开发与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引领力等方面的建设,是建设高品质学校的重中之重。学校在课程设置、实施和评价方面所展示出来的课程结构和文化内涵,彰显其教育格局和文化视野。


志远课程体系图.jpg


选修课程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指标。我们的校本课程体系,除课标规定的以校本选修课程为内容的课程模块以外,还组织开展了学科拓展、体艺素养、社会公益等有益于学生综合发展的活动项目,并以课程管理和评价的机制来保障运行。

“笃志课程”以责任教育和社会实践为核心目标,在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上拓展领域和资源,结合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课程包括志愿者协会活动、学生领导力培养、“五星宿舍”创建等,着眼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涵养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创设实践类课程平台。“笃志课程”帮助每一位福高学子在入学时就要开始自己的生涯规划,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高雅课程”以提升生命高度为核心目标,以体育和艺术为行动策略,旨在追求生命中的高雅品质和幸福感。我们的“高雅”课程除了体育与健康、艺术等必修课程外,还建立了体育和艺术竞赛类技能培养、组织竞赛和师生评价等机制;“知行农场”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培养热爱劳动的品格;游学活动拓展师生的格局和视野。只有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又可选择的活动项目与教学设计,才能践行和落实普通高中的课程目标。

“行远课程”着眼于高中学科核心素养,着力拓展师生的学术视野和文化格局。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改进科学文化教育,统筹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强化实验操作,建设书香校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我们开设基础学科拓研课程,以数理化生信学科奥赛和科技创新等各类竞赛的指导与训练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和应对未来的科技挑战。高考成绩和升学率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效益的硬性指标,是普通高中办学的最直接目标和评价标杆。我们的办学理所当然地理直气壮抓高考,努力提升学生高考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以应对日益体现新时代人才标准的高考评价体系,“行远课程”助学生依托基础教育行事业生命之“远”。

2.“乐群志远”体现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格局

有学者将校长的教育思想提升到立校之本的高度。教育思想是校长将自己和学校同仁对教育的理解,基于本校文化传承和教育资源而形成自己的教育观念,是校长基于对国家教育方针的理解并具化为办学行为的治校理念

“乐群志远”指向福高传统文化中的团结友善、协同发展、追求品质、责任担当等要素,是对学校优良传统的理解和认同。我们从“教师名优”“学生优秀”“保障优化”三个维度规划、设计学校发展路径。“教师名优”包括教师价值观、最近发展区和对教师发展的激励机制;“学生优秀”设置了成长愿景、课程研学、责任与能力培养、国际视野拓展四个模块;“保障优化”包含了学校的建筑空间、学习资源保障、社会参与和制度执行四个方面。以制约和影响实践性元素的生成与外现为建设路径,对学校在文化意识与表现能力方面进行引领、渗透、充益和丰富,学校办学思想在行为归属和文化践行方面做了整体设计。


志远课程体系图.jpg


(1)积极构建师生协同发展的“乐群”生态

支持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乐群名师”培养机制和“立身行己,与人为善”的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项目,体现学校文化生态特色。

名优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乐群名师”培养机制为教师提供各阶段发展的标准和支撑机制。我们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各阶段性做出定位:骨干教师能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的教学技巧,是本学科教学能手,在教学方法上有独到之处;学科带头人在骨干教师的基础上,从教学方法中提炼出教学策略,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名师按正高级教师的参评标准,除了在本学科的教学方面有过人之处,还要在教育目标和课程理念层面形成自己的学科思想与教学主张。

以各类名优教师的申报和评审条件为层级基准,帮助老师明确差距和最近发展区,制定近期和中远期发展规划。学校在教育科研、公开课和研究课、送教送培乃至评优评先等方面,有针对性地给予支持与帮助。在这一机制处境下,福高的老师们在省市教师教学大赛(技能大赛)、优课评选、学科赛课等教学相关的竞赛中屡获佳绩,目前校内在职在岗的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和省市学科带头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居全市前茅。

优秀学生是学校发展的最好见证。“乐群”生态的校园为学生走向卓越创设平台,在“立身行己、与人为善”的宿舍文化引领下的“五星宿舍”创优活动,尤能体现校园生态中“团结友善、协同发展”的乐群性。福高从上个世纪80年代因招收郊县学生而实行住宿制管理,30多年的住宿生教育和管理积淀了“立身行己,与人为善”的宿舍文化。有学者指责我们的教育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中确有我们的教育在团队意识和团结友爱方面存在缺失的因素。“立身行己,与人为善”释意为既要存身自立,行为有度,又要与人友好相处,善意助人。师生们共同设计“五星宿舍”方案,将最美宿舍、学霸宿舍、书香宿舍、文明宿舍和节能宿舍等五个项目作为“好宿舍的标准”。在以宿舍为一个整体的创优竞赛中,每位成员都参与其中,不但要做好自己,还要互相帮助,将宿舍生活作为修身养性、学做社会人的生活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学做文明社会人的育人平台。

做存敬畏之心和有责任意识的社会人是因文化气质而涵养的人文情怀。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与滥觞于西方的人文精神,都体现了人“为万物之灵”的核心思想,无论是东方孔子“天地之性人为贵”还是西方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经典表达,都因肯定人的地位和彰显人的价值而具有浓郁的人文气质。以此为基点的重视人伦关系的义务和和谐、推崇人的主体性和独立人格、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都是我们学校文化的目标。这既是我们福高这个百年校园的校本课程、社团运作和宿舍文化等学校文化平台实施的文化归属,也是我们传承的“乐群”和“志远”学校文化元素,向现代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思想资源和核心价值观。

(2)青年志愿者旗帜引领的社会责任教育

青年志愿者团队是福高的荣誉品牌,激励着福高师生践行社会责任的理念和意识。“福州高级中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传承于1963年成立的“福州高级中学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是应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共产主义精神而建立的师生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队秉承校园前辈的“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理念,开展爱心接力、文明劝导、慰问农民工子女、福利院献爱心、鸟类生态保护、低碳环保宣传、服务赛会等志愿服务活动。二十多年来的每个周末,福高学生都会去槐荫里仓前老年公寓等养老院看望、陪伴、服务老人,为他们带去欢歌笑语;“福州高级中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福高教工团支部和6个党支部的党员教师身穿“福高志愿者”红马甲忙碌于疏导交通、清扫街区和整理共享单车等社区活动;放学后、晚自修和周末,福高教师自发组织的“党员助学帮帮团”义务为学生答疑辅导,为学生做出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福高校园内的社会责任教育不仅是教育宣传和理念传播,更以长达数十年的行动创出学校的荣誉名片。学生和教师志愿者传承福高文化,用行动将社会责任教育的理念凝华成这个百年校园和传统名校的价值共同体,成为福高人的集体人格。福高青年志愿者协会获评2015年度“福州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2017年作为全省唯一的普通中学获评“福建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福建省共青团员先锋队”,同年获评“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2018年被共青团中央确认为第二批“全国中学生志愿服务示范学校”创建单位,2019年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福高党委于2021年获评我市教育系统唯一的“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表彰和荣誉是社会各界对福高开展的责任教育和文化践行的肯定,也是更高起点的开始。

存高远之志方能终成大器。传统名校的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教育,是我作为福高这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教育传统的学校校长,凝炼出“乐群志远”办学思想的文化归宿,以“培养有文化气质和社会责任的福高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中华民族育才”的目标,对社会做出的教育承诺,也是对福高这个百年校园文化的理解、认同和践行。


(2022年1月,福州)

(骆志煌,福高1986届校友,二级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5年1月起任福高校长)



仓山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仓山区志[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11.

仓山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仓山区志[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17.

福州市英华学校校友会,福州鹤龄英华中学校史(第一卷,1881-1951),2006:29.

福州市英华学校校友会,福州鹤龄英华中学校史(第一卷,1881-1951),2006:56.

张礼永,工农速成中学小史[j],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

福高校志编写组,福州高级中学校志(1951-1991[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20:1.

福高校志编写组,福州高级中学校志(1951-1991[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20:11.

福高校志编写组,福州高级中学校志(1951-1991[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20:13.

李玉非,新中国创办工农速成中学始末[j],北京:教育史研究,2003.04:79-82.

王颍颍,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速成中学研究[d],郑州:河南师范大学,2012.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教厅,工农教育参考资料[m],广州:华南人民出版社,1951.82.

福高校志编写组,福州高级中学校志(1951-1991[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20:1-9.

福高校志编写组,福州高级中学校志(1951-1991[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20:14.

福高校志编写组,福州高级中学校志(1951-1991[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20:18.

王豫生,福建教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947

张纪岳,郭治安译,赫尔曼·哈肯(hermannhaken)著,协同学导论[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第三版.   

陈玉琨,卓越校长的追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7



分享 :
网站地图